案发时间:一般指案发日期,不是报道或发布的日期。如果日期不精确,可以仅是年份。如果是一个时间段,如整个儿童阶段,则为最晚的年份。在戒网瘾学校,如果案发时间不明确则以离校时间为准,如果离校时间不确定,则以进校时间为准。
案例:一般一个受害人为一个案例,且需要有比较详细的描述。一篇报道可能会有多个受害人,如果每个人的描述都足够详细,则都会被我们收集为一个案例。
霸凌或欺凌: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攻击性行为,包括财产、语言、社会关系和身体等方面。例如,抢夺财物、辱骂、孤立、殴打等。场所不限于校内或校外,还包括在网络上。攻击者通常为同学、同龄人等未成年人。注意,打架等不属于欺凌。参见:什么是欺凌?
场所:侵权发生的具体地点和场所,如校内教室、操场、校外等。
持续时间:指侵害持续的时间,如父母常年虐待孩子,0 代表单次偶发案,一般以月或年为单位。戒网瘾学校一般为在校时间。
处罚:仅指对施加伤害的人或犯罪嫌疑人的处罚,非指对机构(学校等)的处罚。选项包括未报案、已报案(是否立案待定)、未立案(报案后公安未予立案)、已立案、刑拘(嫌疑人已经被拘留,案件在审理中)、刑事处罚(已判有罪或已接受处罚)、赔偿(仅民事赔偿)、无(公安机关认定无罪,被法院判无罪)、其它、未知。
加害人:具体实施侵权的个人,如教师、家长、父亲或母亲等。
教员:指学校老师和参与管理学生和教学的管理者(如教导主任和学校领导等),不包括学校的职工和工勤人员。
年龄:一般受害人的年龄应为18岁以下,但如果在案件中受害人被当作未成年人来对待,则我们也会收集,就像在戒网瘾学校中有许多成年受害人的案例。但这并不表明我们认为在法律上,这种案例应该被当作儿童侵权案处理。如果侵权持续发生了一段时间,如在儿童在12至14岁期间受虐待,则为最大的年龄,即14岁。
侵权类型:一般选择与法律意义类似的,为多选项。包括非法监禁、监视、人身伤害(殴打等)、侮辱、猥亵、性侵等。
受害后果:侵权导致的身心伤害,为多选项。
特训学校:指戒网瘾学校、素质教育学校、国学教育学校、各种培训学校、训练营、夏令营等针对未成年人和学生的培训机构。
问题:一般是指受害人因某种“问题”、“缺点”或“错误”而被加害人伤害。在类似戒网瘾学校的案例中是指被送入网瘾学校的理由,如网瘾等。在普通学校和家庭中,学生可能会因这些“问题”而受到处罚,并在这种处罚中受到非法侵害,如因考试成绩不好而遭到教师和家长的辱骂。多个问题时会并列列出,或选择最严重的,或选择导致其它问题的问题。注意,所谓的错误、缺点或问题有时可能是被冤枉的或根本不是问题。
性别:性别问题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。在概念上,为了简化,我们只给出三个选项:男、女和其它,前两者代表生物性别且性取向为男性或女性的,除此之外的一律归为其它类别。由于报道和自我描述可能有误,故本站案例中人物的性别不一定准确,多家报道的同一个案例也可能会不一致。
姓名:一般都是化名,仅个别死亡案例是真名。不同媒体报道同一件案例时,同一个受害人一般会用同一个化名,但也有例外。
学年:一个学年一般是从九月开学开始到第二年暑假,如2024年九月至2025年八月为2024~2025学年。暑假一般是属于上一个学年的,例如,2025年暑假是属于2024~2025学年的,而不是2025~2026学年的。
学校:包括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和高中,公立或私立,以及中等职业学校(中专或中职)等。另外,还包括针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。
学校类型:一般为:普通中小学、中等职业学校、特殊教育学校。
缘由:加害人侵权时提出的借口,如受害人犯了什么“错误”之类,或事发的起因,如考试成绩不好、作业没有作等。与问题相比,缘由一般为偶发和临时性的,问题则为长期和一贯性的。